病毒性肝炎那些事儿

2025-07-28 17:30护理部

肝脏是人体最勤劳的器官之一,每天默默执行多项任务——分解毒素、储存能量、合成蛋白质……但它有个特点:内部没有痛觉神经!即使大量肝细胞受损,它仍会坚持工作,不喊痛不叫苦不抱怨。

这种“沉默”导致许多人感染病毒性肝炎却不自知,直到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才察觉。

一、认识病毒性肝炎:隐匿的肝脏“杀手”

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种类型:

甲肝和戊肝: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(粪-口途径),多为急性感染。应注意饮食卫生,比如饭前便后勤洗手、不吃未煮熟的海河产品、瓜果蔬菜要洗净等;另外,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。

乙肝和丙肝:危害最大!主要经血液、母婴和性接触传播,不安全的注射(如共用受污染的注射器),不规范的文身、修脚和打耳洞等也可能中招。但握手、拥抱、共用餐具、同住或共用卫生间等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的。需要注意,乙肝和丙肝容易慢性化,如果不规范诊治,可能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。

丁肝:较为特殊,需在乙肝病毒感染基础上才会感染,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。

据统计,全球每天近3000人死于乙肝、丙肝及其导致的并发症,而我国目前约有7500万乙肝感染者,也许还有更多的人群并不知晓自己已被感染。

二、警惕无声信号:如何识别肝炎的蛛丝马迹

病毒性肝炎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但身体可能发出微弱“警报”。若您或亲友出现以下情况,尤其持续存在时,需警惕肝脏问题:

持续性疲劳:休息后难以缓解的乏力感(这是大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)

消化系统异常:食欲减退、恶心厌油、腹胀腹泻

皮肤、小便异常:眼白、皮肤发黄(黄疸)、皮肤瘙痒;尿液深黄呈浓茶色

体征变化:右上腹隐痛、肝掌(手掌红斑)、蜘蛛痣(皮肤血管扩张)

我国约80%的肝癌患者由乙肝发展而来,而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70%以上,晚期则不足20%,所以早发现是救命关键。因此,以下重点人群即使无症状,也需主动筛查:1. 乙肝、丙肝感染者的家属,尤其是家族成员有肝硬化或肝癌病史;2. 有不安全的性行为者;3. 有不安全、不规范的注射、文身、打耳洞、修脚者;4. 曾接受过输血或手术者;5. 孕前及孕期女性;6. 肝功能检查异常者;7. 1992年前未接种疫苗的成年人(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1992年纳入计划免疫管理)。

三、社会共治三大防线:疫苗、筛查与治疗

第一道防线:疫苗构筑免疫屏障

新生儿:免费接种乙肝疫苗,首针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,1月龄和6月龄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。

成人补种:医务人员、乙肝携带者的家属、经常接触血制品者等高风险人群应主动检测抗体,若抗-HBs<10 mIU/mL,应及时补种。

目前丙肝虽无疫苗,但通过规范治疗,大于90%的患者可治愈。

第二道防线:早筛早诊,主动出击

上文提及的重点人群,需定期主动筛查,可将乙肝五项(乙肝两对半)纳入体检项目。

第三道防线:规范治疗

达到抗病毒指征的人群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进行药物治疗;对于孕龄期乙肝女性,需前往感染科门诊,由医生评估孕前、孕中、孕后何时适合进行抗病毒治疗;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,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+疫苗,阻断成功率>95%。

四、每人都是“消除肝炎”的行动者

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,我国的宣传主题为“社会共治,消除肝炎”。

作为曾经的“乙肝大国”,1992年,我国儿童乙肝感染率高达10%。通过新生儿普种疫苗、母婴阻断和早诊早治三大策略,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已降至0.3%,乙肝相关肝癌死亡率在30年间下降幅度大于50%,这一防控成效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全球典范。但消除肝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我们可以:重点人群请主动筛查;拒绝不安全性行为;
拒绝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,文身、打耳洞等选择正规场所;乙肝人群若有抗病毒指征,需积极、规律治疗;消除对肝炎感染者的歧视。

让我们成为自己健康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积极参与肝炎防治,从主动了解和行动开始守护肝脏健康。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重庆市
第七人民医院
市七院
资讯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