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肉流失的危害

2025-09-01 17:30护理部

30岁后,肌肉每年,会以1-2%的速度流失,这不仅是衰老的信号,更可能是疼痛、代谢病等,疾病的隐性“推手”,俗话说,存钱不如存肌肉它才是你健康的“硬通货”,今天,带您了解如何对抗肌肉流失

一、被误诊的“办公室病”

45岁的程序员张先生(化名)最近陷入健康困境:反复发作的颈肩疼痛让他夜不能寐。核磁共振显示仅有轻度椎间盘突出和生理曲度变直,但理疗、针灸、推拿轮番上阵都收效甚微。更让他焦虑的是,疼痛逐渐蔓延至背部和头部,久坐半小时就需起身活动,甚至出现手部麻木症状。持续的颈肩疼痛和头痛导致他工作效率下降,情绪愈发焦躁,陷入"疼痛-焦虑-失眠-疼痛加重"的恶性循环。

在医生的建议下,张先生接受了全面的肌肉功能评估。结果令人震惊——全身肌肉量仅为同龄人标准的68%,核心肌群力量尤其薄弱。原来,由于工作需要久坐少动,导致他的肌肉流失,使脊柱失去"天然护甲",颈椎不稳,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倍增。这种隐匿的肌肉衰减综合征(肌少症),正是他头颈肩痛反复发作的元凶。

二、肌少症:中年健康的"隐形杀手"

1. 什么是肌少症:肌少症是以骨骼肌质量、力量及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综合征。虽然传统认知将其视为老年疾病,但现代研究显示,人体的肌肉量在30岁达峰后,每年会以1-2%速度流失,力量下降的速度则更快。

 2. 肌少症的双重危害机制:肌肉不仅是运动器官,更是重要的代谢调节器和内分泌器官。每公斤肌肉每天会消耗75-100kcal热量,相当于自带"代谢引擎"。当肌肉量减少,会导致:

A.结构性危害:- 关节稳定性下降,加速软骨磨损(如张先生的颈椎病);- 脊柱支撑力减弱,椎间盘压力剧增;- 血管外周阻力增加,血压调节能力下降。

B.功能性危害:- 跌倒风险显著增加,髋部骨折;-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,糖尿病风险明显提升;- 基础代谢率下降,形成“肌肉越少-脂肪越多-代谢越差”恶性循环。

三、肌少症引发的连锁反应

1. 疼痛综合征——肌肉的衰减会引发连锁反应:- 颈肩腰腿痛:核心肌群衰退导致姿势代偿,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。- 关节退变: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减少,会加速膝关节软骨的磨损。- 神经卡压:椎旁肌肉萎缩使椎间孔空间缩小,神经受压,会诱发神经根症状。

2. 代谢紊乱——肌肉是葡萄糖代谢的"主战场",占全身糖摄取量的绝大部分。肌少症患者常伴随:- 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加;- 脂代谢异常,内脏脂肪沉积风险显著提升;- 导致慢性炎症状态(IL-6、TNF-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)。

3. 社会心理问题——研究显示,肌少症患者社会参与度下降,抑郁量表评分比肌肉正常者高,常常伴随各类社会心理问题。

四、如何有效对抗肌肉流失

 1. 吃对东西 :肌肉就像一台需要优质燃料的发动机,蛋白质是核心燃料。普通成年人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,即每公斤体重需1.2-1.5克(比如60公斤的人需72-90克左右)。推荐这样吃,更科学哦

 2. 练出力量:A.抗阻训练(增肌必做): - 基础动作:每周3次,每次选8个动作练全身(如深蹲、俯卧撑、哑铃推举)。  - 关键技巧:动作放慢更有效。比如举哑铃时,举起2秒、放下4秒,想象肌肉在"刹车"。  - 渐进原则:可从徒手练习开始,掌握正确动作模式,再从举矿泉水瓶等逐步过渡到哑铃推举(女性建议推举2-3kg的哑铃,男性5-10kg起步)。  

B.有氧运动(保护心肺):  - 高效燃脂型:可以尝试“快慢交替法”——快跑30秒+慢走90秒,重复8组(适合早晨空腹)。  - 关节友好型:游泳或水中走路(水到腰部),消耗的热量约是陆地行走的6倍,还不会伤膝盖。  

C.功能性训练(防伤防痛):  - 办公室版:每小时做1分钟“靠墙天使”,即背部贴墙站立,双臂呈90度外展,再沿墙面向上伸直,然后回到原位。该方法可预防肩颈痛。- 居家版:单腿站立刷牙(左右腿各30秒);用瑞士球做卷腹(相比地板训练,更能激活核心)。  

3. 改变生活细节:- 避免久坐:设置闹钟,每坐30分钟,起身运动2分钟(推荐动作:10次深蹲+20秒高抬腿)。  - 规律作息:晚上11点前入睡(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在0-2点),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蓝光。  - 管理压力:每天花5分钟进行“478呼吸法”练习(吸气4秒→憋气7秒→呼气8秒),缓解精神压力。

 4. 避坑指南:✘ 只跑步,不练力量。✔ 先做20分钟力量训练,再做有氧运动。  ✘ 运动后不吃东西。 ✔ 练完建议吃根香蕉+喝蛋白粉,肌肉修复效果更好。✘ 每天练同一部位。✔ 每天练习不同部位,给肌肉48小时休息时间(比如周一练腿,周二练背)。  

当肌肉悄悄流失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力量,更是抵御疾病的“资本”,还等什么呢?快把增肌计划提上日程吧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重庆市
第七人民医院
市七院
资讯号